此壺壺式是仿清代名家邵大亨的掇球壺。壺身為球形,壺蓋為半球形,壺紐為小球形。整把壺恰似三個大小不同的球體疊在一起,造型優美,線條圓潤流暢,獨具神韻,渾厚穩重、高雅不俗,給人極強的視覺美感。
該壺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和1933年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分獲頭等獎和優秀獎。
此壺壺把下鈐印楷書“真記”印,壺蓋內及壺底鈐印篆書陽文“壽珍”印。
這把上桃合菱壺是近代紫砂壺花貨大師汪寶根的代表作,此壺式是由范大生所創,后被紫砂藝人大量仿制。
此壺色澤紫褐,壺體為扁桃形,由渾圓的五瓣桃形筋紋構成,線條頗具張力,筋紋間鑲接自然嚴密,處理纖巧,瓣身一面刻“玉茗鐵畫軒主人制”銘文及詩文,另一面刻“仿鄧完自印法,四處余香詩詠后,于陵子”銘文及繪畫,線條工整、刀法流暢;
壺蓋為筋紋截蓋式,蓋內鈐印“汪”、“寶根”方印,壺紐捏塑成桃枝及桃葉五片,形態逼真;壺嘴為一彎嘴,嘴口下彎,內壁光滑,壺把為圓柱耳形端把;壺底內凹,底部鈐印“旭齋”二字。
鈐?。簩氄洌ㄉw)
說明:壺作葵仿古式,以六瓣葵花式構成壺體,蓋鈕與壺身皆呈筋紋狀,筋紋凹凸有致,口蓋吻合,富于動感。嘴與鋬把皆作棱柱六方式,透出靈動之氣。器身筋紋線條等分均勻,棱角分明,端莊雅致,飄逸俊美。
李寶珍,清代光緒至民國年間人,師從俞國良,其技藝也沿襲了俞國良所擅長的傳爐壺。民國壺藝高手三寶之一(李寶珍、汪寶根、陳寶生),1915年,由江蘇宜興利用陶器公司介紹,曾赴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擔任技師。
注:附潘持平證書
柿子提梁壺是民國初期十分流行的壺式,塑柿子形為壺身,塑柿蒂為壺蓋,塑柿樹枝干之形為壺把,塑柿樹枝為壺嘴。
提梁和壺流塑成卷扭的帶柿疤的柿樹老木之態,這種拐彎提梁和壺嘴制作難度大、燒制成品率低,在使用中也易損壞,但此壺至今仍完好無損,這是十分難得的兼有紫砂花貨和筋紋器的特點,壺體各部分比例恰當,造型古雅,生動逼真,筋紋清晰,壺表圓潤,表現了制壺者高超的壺藝水平。壺身由四瓣筋紋組成,壺蓋為翻面柿蒂,壺紐為柿柄,壺把及壺嘴為帶柿疤的柿樹形,足見構思之精。從印章上看,壓蓋式的壺蓋內鈐“錦甫”印,壺底鈐“金鼎商標”印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