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泉藝海 鐵筆陶魂
譚泉海(1939-2017)
中國工藝美術大師
中國陶瓷藝術大師
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
1939年生于江蘇宜興和橋鎮;1958年 進入紫砂工藝廠,跟隨任淦庭老藝人學習紫砂陶刻裝飾;1975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訓班深造,受到著名教授梅健鷹、楊永善、張守智、白雪石、陳若菊等的教導。金石篆刻、書法繪畫俱佳,作品構思新穎,風格清新灑脫。在長期從事陶刻裝飾工作中,細細揣摩曼生三刀法,鄭板橋書風,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。陶刻用刀多變,表現手法多樣,作品多以俊秀細膩見長,亦不乏粗獷奔放的傳神佳作。

家、風、飛
宜興自古以來被稱為書畫之鄉,名家輩出,在丁山,舞文弄墨的更是尋常茶話。尤其是做壺的朋友,隨便露兩手都是外人眼中值得稱道的好字。而在六十年前,就有這樣三個好字改寫了一個人生。
那是在1958年,譚泉海十八九歲,高高的個子,濃濃的眉毛,一表人才,正是個青蔥好苗子。時年正逢大躍進,宜興紫砂工藝廠響應號召開展了大規模招工,一時間整個丁山地區熱火朝天。譚泉海也踏著浪潮在姐夫的介紹下,趕到了紫砂廠面試。當時的考試老師便是如今我們熟知的“七大老藝人”之一任淦庭。作為七老中資歷最老、又是唯一的刻字老師,任淦庭出的題自然是與刻字關系最為密切的——寫字。字不難,也不偏,最常見的三字,家、風、飛。但俗話說尋常處見真章,這三字便是。在書法中它們是比較難寫的,如繁體的“飛”,如果按照筆畫順序,中間的一撇一豎是分開寫的,先寫撇,最后寫豎,其疏密布局十分不易。因此,要寫好這個字,得倒筆下橫,先寫這一撇一豎,最后才寫彎勾。如此寫完,任淦庭在一旁一看就露出了微笑。

您的作品中除了自己創作內容以外,也有仿自不同的書畫名家的作品,您是如何來理解不同名家的風格和他們不同的筆法的?
作為紫砂陶刻工藝,一方面它是在古代磚刻、石刻和陶瓷刻繪藝術上發展而來的,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書畫藝術的影響。中國傳統書畫有些表現方法,你完全可以用刀來表現,比如書畫創作中有很多“描”,像鐵線描、柳葉描、丁頭鼠尾描、游絲描等等,流傳下來的各種描法,號稱“十八描”。中國古代的白描人物大師曹仲達、吳道子,古人評說是“曹衣出水”、“吳帶當風”,都是靠線條來表現形體的。我們紫砂陶刻和它們類似,只是書畫用筆,陶刻用刀。
您有沒有總結過“用筆”和“用刀”之間有什么區別呢?
區別就是用刀比用筆的力道更大一點,把力融進線條中去了;再一點,紫砂作品體量有限,在創作中不能不受到限制;最后一點,紫砂器是實用器,它的藝術表現要和生活相結合。這些方面和純藝術的書畫“用筆”自然有所區別。

何道洪 譚泉???四方瓶
在紫砂上施刀鐫刻有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?
紫砂鐫刻是融書畫、篆刻、金石、文學等藝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。它和石刻工藝有類比性,石頭硬,金石刻圖章用沖刀一下子一刀過去,一邊光的一邊毛的,有輕的,有重的,看起來才有金石的味道。陶刻有兩種,一種是先打底子,我們叫清刻,一種是空刻,不打底子,直接施刀,邊刻邊構思??湛桃笥薪鹗瘯嫷墓Ψ?,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功底,在上面刻出來的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,有人稱之為以刀為筆,某種程度上借鑒了石刻的方法。比如說陳曼生的雙刀法,他上面一刀,下面一刀,形成三角底,看起來字就很挺秀。
那么清雅、俊秀、挺拔能不能算作您的一個風格呢?
應該可以吧,我追求把詩、書、畫、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藝術效果。

任淦庭與徒弟合影:沈漢生(后排左一);周伯其(后排右一);譚泉海(后排右二);毛國強(前排左二);徐秀棠(前排右一)。

對于譚泉海來說,他的藝途是命運之手的牽引。作為中醫師的父親寫了一手漂亮的字;他的三哥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,水彩畫畫得很好,這樣的家庭環境為他營造了良好的氛圍,加上自幼學習書法繪畫,顯示出了非凡的藝術才華。
陶刻裝飾雖然沒有做壺那樣工序繁瑣,但是刻刀下的每一個走向對于一件完美的作品來說都至關重要。用刀的快慢、深淺、闊窄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,所以先要學磨刀,把刀的寬窄、厚薄、角度、利鈍磨到師傅要求的程度。
其學徒期學習刻苦,藝術生涯中,無論是雙刀正入法、單刀側入法,以及澀刀、滯刀、輕刀等各種手法,他都能運用自如,可以隨心所欲地營造不同的藝術效果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