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景舟大師大家對他的評價
始有人格,方有壺格。這正是顧景舟大師一生的寫照,他性情清高、布衣淡飯,不慕財富、不求權貴。
你若細心便會發現,每一把壺上,都有他“不妥協”的綿綿浩氣,這些依附于壺上的傳奇故事,則太多太多地隱藏于紫砂江湖的無數暗角,等著后人提及。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吧!
2018年5月17日,在中能國拍拍賣有限公司,香港中能八周年大型拍賣會上,顧景舟大師雙線竹鼓壺以31,119,900元成交。
該壺底為盤狀,竹形鼓身,壺身雙線,飽滿有力。壺肩部凹陷舒展圓潤,形成端正雅致的氣質。
一彎嘴、圓把均塑以竹節;長頸,口蓋子母線,虛蓋相配;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鈕,嫩枝抽出,生動有力。
尤其是竹葉處理極為細致,新葉俊秀飄逸,殘葉橫陳,給人一種即視的蝕侵質感。新殘竹葉形成鮮明對比,交相輝映。
這把壺之所以拍賣出如此高價,不僅因為其做工精巧,別出心裁,更因為,其出自紫砂七老顧景舟大師之手。
當年,這把紫砂壺高價拍賣的新聞在紫砂界幾乎無人不曉,但“雙線竹鼓壺”背后的故事,卻鮮為人知。
這是顧景舟大師唯一的一把無款之壺。
了解顧景舟的人都知道他清高寡言。有一次,一位當地的領導,通過當時紫砂工藝廠的頂頭上司一陶瓷公司,給廠里下達任務,要顧景舟趕制一把“雙線竹鼓壺”。
一開始,顧景舟并不知內情,等到開工后他才知道,這把壺要送給領導——此人當時在顧景舟心中,并沒有好印象。他心里極不情愿,手里突然就沒有了力氣,壺做到一半,便扔在套缸里,不再問信。
當領導來催問的時候,顧景舟說:“還沒做好,最近身體不好,心情也欠佳。”當時,顧景舟已經聲名遠揚,領導也以為他身體欠恙,便沒有多說什么。
于是,這把沒有完工的壺坯,在套缸里一待就是17年。
17年后的一天,徒弟潘持平看師傅顧景舟心情不錯,便斗膽問了一句:“顧輔導,套缸里的那把壺,怎么還不完工???”顧景舟立刻臉孔一板,“哼”一聲,隨它!直到顧景舟去世,這把壺依然未完工。徒弟葛陶中回憶,壺的最后一道工序,是他代替完成的,當時,師傅已經不在了。他代其“收邊”的時候,想起與壺有關的往事,感慨萬千。這把壺壺底無印款。在顧景舟的一生中,這是唯一的一把無款之壺。
壺雖無款,卻有骨氣,也因此認為這是顧景舟的一把風骨之壺。它的每一個細節,都體現著師傅的秉性,那就是:不向權勢低頭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